在特产走出起源地、开拓新市场的过程中,相对稳定统一的质量能让产品的众多经营者联结为一个集体,将各自的口碑、影响力聚合起来,获得更多市场关注与认可。相关调查显示,柳州螺蛳粉、沙县小吃、重庆小面等特产“走红出圈”“漂洋过海”的背后,都有质量标准的支撑。特别是当特色产品因出现问题而陷入低谷时,通过严格的标准来强化产品的生产营销规范,也有利于克服行业积弊,矫正违规做法,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。
不过,在特产标准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经营者、消费者认可的同时,“特色与标准能否兼容”的忧虑渐渐产生。统一的标准是否会让特产变得千篇一律,失去特色?这是不少商家和消费者存在的担忧。
标准与特色并非完全对立。特产的本质特色是群体特色。在当前快速迭代、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,质量标准是这种群体特色稳定存续、获得广泛认可的基本保障。
当然,产品同质化程度过高确实不利于行业发展。防范这个问题,关键是要在标准的刚性与弹性之间寻求平衡。良好的质量标准应当是求同存异、刚柔并济的。一方面,它需要通过刚性约束确保群体成员的产品具有基本共同的元素,守住公共品牌;另一方面,也要为成员的特色和创意保留柔性空间。换言之,推行标准是为了避免良莠不齐、以次充好,而不是追求千人一面、千店一味,重在防止“不靠谱”,但不苛求“清一色”。
标准制定者宜充分考察产品的历史传承、竞争优势、公众认知,广泛征求行业成员意见,在产品的各项质量属性中,找准对产品的特色价值、品牌声誉等具有决定意义的核心指标,将其作为行业成员的刚性要求。对于其他“锦上添花”的质量属性,可纳入倡议性、指导性标准,既为行业精益求精指引方向,也尊重经营者的自主选择权。
对质量水平的要求,不能只顾对标“顶端”,也要兼顾不同规模、不同运营模式经营者的现实情况和发展需求。若特产行业内部存在不同风格的“流派”,而且都被公众认可,对其适用的标准可以有所差异。此外,产品的生产技术、经营模式、消费偏好等会随着时间而发展变化,标准的内容也应适时修订。应以精准施策、与时俱进的思维,确保标准的包容性。
@2019-2022也买礼网,湖北武汉节日礼品营销中心,15年专业礼品经验,广州,深圳设有分公司 备案号:鄂ICP备16007963号-5